by admin | 5 月 17, 2018 | 鹽田滄海
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,以海水煮鹵,煎成鹽,顏色有青、黃、白、黑、紫五樣。後世尊崇其為「鹽宗」。19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,其中有煎鹽器具,證明了仰韶時期(公元前5000年~前3000年)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。 而臺灣自有人類定居以來,鹽的歷史就出現了。最早的文獻記載,是西元1350年元順帝至正年間,南昌汪大淵所著的《島夷志略》上記載,臺灣人「煮海為鹽,釀蔗漿為酒。」 「鹽乃百味之祖,人不可一日或缺。」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及少量的鉀離子,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是維持細胞內外體液滲透壓的平衡。人體每日需鹽量約6公克,才可維護健康。...
by admin | 5 月 4, 2018 | 鹽田滄海
位於台南市北門區永華里的井仔腳瓦盤鹽田,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,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。它興建於1818年(清嘉慶23年),為清代來自佳里區龍安里外渡頭的李、王、張三姓共140位鹽民,所開闢的第三代瀨東場,由業主們自行產曬。 到了日治時期被台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,戰後則成為臺灣製鹽總廠的北門鹽場,直到2002年因人工成本過高,結束臺灣長達338年的曬鹽歷史。近年來因推廣觀光,保留部分鹽田重新復曬,提供旅客體驗挑鹽與曬鹽的樂趣。...
by admin | 5 月 4, 2018 | 鹽田滄海
鹽工茶,顧名思義是給鹽工喝的茶,但鹽工茶裡,並沒有茶葉! 鹽工茶,其實就是地瓜粉與黑糖,加水沖泡的飲品,因為具有消暑、降火氣的功用,對長時間在烈日下揮汗辛勞的鹽工再適合不過。 從中醫角度,黑糖性溫味甘,入脾,具有補中益氣,化食,健脾暖胃等功能。加上黑糖富含鈣、鐵、胡蘿蔔素、維他命B2與葡萄糖等多種營養物質,可迅速補充流失養分。而地瓜粉在中醫上除可幫助腸胃道蠕動外,還有降火氣的功效。黑糖與地瓜粉兩者的結合,對於鹽工而來說,可說是是預防中暑最佳飲品。...
by admin | 5 月 4, 2018 | 鹽田滄海
人工鹽田收鹽後,必須經過經過洗鹽程序,才能成為民生食用的鹽。當年北門鹽田產製的鹽,都是運送到在鄰近台17線的洗滌鹽工廠加工處理,將洗滌製成的鹽貨,再由台17線運送至全臺。 這座洗鹽廠從日治時代開始使用,那時稱為粉碎洗滌鹽工廠,國民政府遷臺,由台鹽公司接收並更名為洗滌鹽工廠。洗鹽廠在全盛時期,每日產量曾經達到300多公噸,由50名員工以三班制輪流上工,讓工廠24小時不停地運作。...
by admin | 5 月 4, 2018 | 鹽田滄海
臺17線北門一帶的公路兩旁,隨處可見養殖漁塭,以及灰撲撲一片、寸草不生的田地。凃丁信阿伯信步走進田裡,隨手一指,「這是大蒸發池」,「這是小蒸發池」,「這是結晶池」;順著凃阿伯所指的地方定睛一看,才驚覺原來大面積荒蕪的土地,是廢曬的鹽田。 涂阿伯說明,因為曬鹽的需要,池底像馬賽克一樣的拼貼,是用瓦盤的碎片鋪成,當年在人工曬鹽的全盛時期,北門附近的村民有一半以上的人,都是鹽工。...
by admin | 5 月 4, 2018 | 鹽田滄海
北門,舊名”北門嶼”,原為倒風內海的一座沙洲。曾因鹽生養無數子民,也孕育出台灣文學史上極具分量的 「鹽分地帶文學」。 「鹽分地帶」,在臺灣文學史上是很重要的名詞。它是指台灣新文學誕生後,在台南州北門郡的佳里、學甲、西港、七股、將軍與北門一帶,在鹽分較多的沿海地區自發成立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文學團體。 文學內容以描寫鹽田的人情風土,且有強烈對抗異族入侵的反抗精神。展現當地人民在與貧瘠的自然環境鬥爭中形成的勤勞樸實、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美德。自形成以來,新詩一直占主導地位。...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