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邊的布農族

布農族 布農族人口約有58,336人(107年3月)。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,廣及於高雄市那瑪夏鄉、台東縣海端鄉,而以南投縣境為主。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,以南投縣為主,後來經過幾次的大遷移,往東至花蓮,往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。 因方言及文化上的差別,主要區分為卓社群、卡社群、丹社群、巒社群、郡社群及蘭社群等6個主要氏族。 海岸邊的布農族...

海岸阿美

阿美族阿美族通常自稱為「Pangcah」或「Amis」。阿美族語「Pangcah」的意思是「人」或「同族」,而「Amis」是「北方」的意思。而「阿美」一詞,就是從「Amis」簡化而來的。 阿美族人口有209,203人(107年3月)人,是臺灣原住民裡,人數最多的一族。北至花蓮、南至屏東的恆春半島,主要分佈在台灣東部地區,依居住地還可分成五個族群:南勢阿美(花蓮阿美)、秀姑巒阿美(花東縱谷北段阿美)、海岸阿美(東海岸阿美)、卑南阿美(縱谷南段或稱台東阿美)、恆春阿美。...

1965年│台11線

花蓮經水璉、磯崎至豐濱約50公里的路段,則是戰後才興築完成。 二戰後,國民政府來台,開發順序也是先北而南,由西而東。 政府以「交通建設為開發之母,由以公路為最」基本方針, 積極進行島內建設。 恰好一九五0、六0年代, 正逢美國對台灣經濟援助,俗稱「美援」。 其政策對開發東部資源及土地利用的觀念與政府相契。 一九六五年, 公路局開始修築花蓮、台東段。 預算項目列為「東部產業道路新闢工程」, 歷時三年於一九六八年完成通車。 直到一九七五年, 才依「台灣省各級公路橋隧涵洞編號要點」,編號為「十一」。...

1930年│台11線

日治時期,也依循清朝時闢建的道路修築,為台11線之前身。 昭和五年(西元1930年),完成海岸公路台東至靜浦段,俗稱花東海岸公路。 當時也稱為東海道,為台灣東部重要的公路之一。...

1877年│台11線

回溯臺11線公路的興建過程, 最早期是從現今臺11線較為南邊的路段開始發展。 根據《臺灣道路發展史》中記載, 東部濱海公路花蓮港至大港口間, 即今靠近花蓮與臺東縣界段, 為早期由人行走之「產業道路」。 而從大港口至臺東卑南段,由於腹地較為寬廣。 在清朝光緒三年(西元1877年), 由福建巡撫丁日昌及台灣鎮總兵吳光亮闢建道路,...
觀看正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