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書館
紀念碑
一條迴繞於高山峻嶺與斷崖海岸之間的交通動脈,先有清朝為「開山撫番」而建,後有日據時期,逐步拓寬而成的東海徒步道,一直到1990年,蘇花東路才有今日雙線通車的規模,可見開鑿此路的艱辛。
逢山鑿壁,人與天爭,蘇花道上,不同時空場景的紀念碑,碑文標示的,不僅是時間,更是道路身世的印記。

遭難碑

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

大南澳抵達紀念碑

莎韻之鐘紀念碑

觀音石

殉職碑

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

故丁監工員培俊殉職紀念碑

蘇花公路安魂碑
耆老叮嚀
// 給單車騎士的建議 //

前南澳工務段長周道表示,南澳工務段近3年進行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,其中一部份是針對多事故路段,要進行彎道改善工程。目前施工方式是增加靠海側的路肩面積,讓北向車增加避車空間,至於為何不以挖開山壁的方式改善彎道呢?周段長說,開挖山壁後地質脆弱,要有較長時間的養生期,故盡量不動山壁。
但也由於海側的彎道路肩較寬,他建議騎機車或是腳踏車環島的騎士,若要騎蘇花公路,最好由南往北騎,即從花蓮騎去蘇澳,此方向避開大車的空間較大,且在轉彎路段還可休息,欣賞海天一色風景。
// 下雨的隔天不要走蘇花 //

「長輩都會說,如果連續下雨,一直下,一直下,該流的就會流下來。
如果暫時沒事,一直下雨,突然放晴的隔天,可能就會有落石,那時候反而更危險,放晴後那幾天,也盡量不要開車。」
─
宜蘭縣南澳鄉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
陳芃伶
為何落石多
為何落石多

1【地質】
蘇花道之險,源於此路段特殊的地質構造,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,使得此路沿途的地質岩石,多是易破碎的片麻岩與頁岩,風蝕雨淋容易崩塌。<引用自發現>
2【地震頻繁】
沿路外海太平洋海底處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,地震發生非常頻繁,邊坡土石極易鬆動,不論天候晴雨都可能有落石。<引用自維基百科>
3【颱風多、降雨多】
尤其在大雨或颱風過後更常會出現落石坍方等,因此屬於經常需要維修照顧的公路系統。<引用自維基百科>
4【動物經過邊坡】
花蓮工務段清水監工站養護的清水路段,在地形上屬於風化垂直坡,下完雨後地質內縫伸縮,易造成土石滑動,甚至山上偶有猴群奔馳,踩到破碎岩石帶,都可能造成坍方,清水斷崖上方山壁的地質,與太魯閣類似,即使是天氣晴朗,也有可能發生落石。<摘錄自相邀來去台9>
5【砂石車&大貨車多】
儘管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,但台灣東海岸盛產大理石、石灰岩和砂石等工業原料,故常在此路上見到砂石車和大貨車高速通行。<引用自維基百科>
最易坍方路段─112K九宮里明隧道

九宮里曾經是南澳工務段負責路段中,最容易坍方的地點,老公路人說,宜花之間特別容易下雨,印象最深的一次搶救經驗,是民國89年象神颱風來襲時,九宮里因豪雨走山,搶修了將近兩個星期,土石還是繼續坍下,最後讓公路通車的暫時方案,是請來十多輛怪手,每台相距十多公尺,緊盯山上崩落的土石,一崩下就挖開,才打通路況。
從小在南澳鄉長大的朝陽里里長夫人劉玉卿,形容當年路狀驚險,曾經有蘇澳的新娘子嫁來南澳,遇到九宮里坍方,也只能下車走路跨過坍方地段,她小時候父母在南澳村中心開小店,只要一下大雨,九宮里那邊就中斷,旅客只好留在管制點南澳過夜。
民國92年,公路總局在九宮里興建明隧道,並在明隧道上方進行邊坡綠化工程,才解脫蘇花公路北段經常坍方的困境。<摘自相邀來去台9>

何謂明隧道
這種隧道的外觀類似注音符號ㄇ字形隧道,隧道頂則是猶如遮雨棚,讓石頭自然從崖壁上滾落或堆積,一邊緊附山壁,另一邊則是懸崖以柱子支撐,能透光,故稱為「明隧道」。
這種隧道常常出現在懸崖旁的山路,一邊是山壁,而一邊卻是由數十根鋼筋混凝土柱支撐,而且有透光,並非全以水泥牆封閉。所以,興建明隧道的地點,通常都是大崩壁,無法整治的邊坡,多半只能以此種方法因應隨時可能從山坡上坍塌下來的土石。防範這些山崖上方的落石砸到道路表面,造成路基損壞,以致交通中斷,類似像遮雨棚的道理一樣,讓崖頂或邊坡的落石經由這種遮雨棚的斜坡滾落至崖底或河谷。
簡單說,如果一條貼近懸崖壁旁的道路,若直接開挖的話,邊坡有滑動崩落的可能時,那該路段就有需要做成明隧道。<摘自維基百科>
通車78年來最嚴重的坍方─梅姬颱風坍方事件
2010年10月21日,受強烈颱風梅姬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吹襲影響,蘇花公路112.8公里至116.1公里之間路段遭到大量土石崩塌沖毀,發生七處大坍方,這次的意外造成一人死亡,25人失蹤。<摘自維基百科>
關於公路養護

蘇花公路以卡那剛溪為界,分別由第四區養護工程處的南澳工務段與花蓮工務段負責。
南澳工務段座落在南澳鄉南澳村台9線旁,每當颱風豪雨來襲前,南澳工務段前的廣場,都會停滿待命的工程車,說也奇怪,南澳出現在媒體最頻繁的報導,多半是地震震央距離南澳多少公里,或是颱風在南澳附近登陸,經常是臺灣遭受天然災害的首發地點。
由於本路段為極多雨及地震頻繁地帶,因此管養單位經常在西部還豔陽高照時,養護人員就必須坐鎮辦公室待命,應變各種緊急狀況。<摘錄自相邀來去台9>
蘇花公路:最致命的美麗絕景

戰後,臨海道路改稱為「蘇花公路」,最窄的路面僅有3.5公尺,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,相當險峻。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,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。
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,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,從北往南設有蘇澳、東澳、南澳、谷風、和平和崇德共六處管制站。
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,頭車必為公路局之金馬號客車,行經斷崖路段,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,僅見低處海色藍白,駕駛車行左旋右迴,讓人驚恐不已,印象無法磨滅。
但在台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通車後,鐵路挾著安全、舒適、快速、便宜的優點,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,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台北花蓮客運路線,但和19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,重要的客貨運運輸,均已轉向鐵路,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、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。
吳錦文碑:紀念殉職段長

蘇花公路沿途,「吳錦文」這名字不僅在慶安堂的大石上看到,清水斷崖也有錦文隧道,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處跨越立霧溪的橋梁,也命名為「錦文橋」,而在台9線171k大清水休息站停車場往北走約數十公尺,也有一座「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」。
原來,吳錦文在1949年開始擔任公路總局四工處的第三工務段(後來改名花蓮工務段)段長;1950年6月一場地震,造成蘇花公路清水隧道附近坍方,吳錦文由水路乘船至清水上岸,陪同長官勘災;結果在下山時,因不慎踩到鬆動土石,掉落至清水斷崖下,英年早逝。
臨海道路:世界第一危險道路

日治時期後,北路被日人改稱為「大南澳路」、「沿岸理番道路」,沿線設置七個駐在所,多次整修拓寬。
1916年,臺灣總督府眼見島內局勢穩定,開始著手於開鑿「東海徒步道」,費時7年,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,於1923年完工後,可供辦公、行旅之人來往,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。
1925年,為了使車輛通行,將路幅拓為3.56公尺之寬,並於蘇澳到太魯閣口之路段鋪設砂礫路面,其中有部份之路段是為供車輪行駛,因而鋪設兩道混凝土(即剛性路面),然後於太魯閣口到花蓮港之路段則大幅拓寬為14公尺,鋪設砂礫路面。
完工總長約120公里。合計有大型橋樑9座,隧道14處。全線於1932年通車,改稱為「臨海道路」,並編列為指定道路,沿線計有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。
當時通車後的臨海道路,有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經營客運服務,提供巴士載運乘客來往於宜蘭、花蓮,每日對開二班車次,行車時間約莫於海運載客之航程。
軌道板遺跡
遭難碑

在東澳的烏岩角附近,有一廟稱「慶安堂」,又名「開路先鋒爺」,原刻「遭難碑」,立於1917年12月。
外觀看起來頗新穎的慶安堂,內堂正中供著一個大石頭,上面刻著「開路先鋒爺」,其下共刻有13個人名,其中兩人是日本姓名。原來,這石碑上原本是刻「遭難碑」,為紀念1916年日治時期開闢東海徒步道時, 於此處發生炸藥意外, 多位過世的工程人員, 故立此紀念碑。最初只有3個名字, 日治時期增至6人,光復後遭難碑三字遭磨去,改刻開路先鋒爺。
慶安堂正門外的對聯,「慶行蘇花一路安,慶賞風光到達安,慶看架駛人平安」精準地帶出了蘇花公路的種種性格,包括各階段起造者的背景,以及道路發展的歷史脈絡、用路人對這條路的期待與擔憂。
【摘自<相邀來去台9線>】
遭難碑
蘇花古道:開拓後山的先鋒之路

路都有屬於它的故事,關於蘇花公路的故事,時間要從1874年說起。
這一年日軍登上了臺灣南端的恆春,殺害當地的原住民,史稱牡丹社事件,肩負善後此一衝突事件的欽差大臣沈葆禎,清楚日人圖謀臺灣的居心,他奏請皇帝解除禁令,行開山撫番政策,並遣人渡台從北中南三路前進後山,後山北路的起點就在蘇澳。
開路的任務,是由職掌臺灣軍政事務的臺灣道員夏獻綸先行啟動,1874年7月,夏獻綸的官軍從蘇澳五里亭出發,越過山嶺抵達東澳,不久統掌陸軍兵權的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受命前來,羅大春抵臺後,交接了開路的兵士與料匠合計千餘人後,繼續南進,8月便抵達大南澳,也就是今日的南澳鄉,並在此地立了大南澳抵達碑。
大南澳抵達紀念碑

經費時兩年,開闢「平路一丈,山蹊六尺」為準之路,與當時完成的崑崙坳古道形成一南一北,因而被稱為「北路」,路線北起蘇澳,南迄至秀孤巒水尾。全程總長308里。即現今所稱「蘇花古道」。
由於「北路」沿著峭壁開出,相當狹小曲折,路寬僅約一丈多,且路況不穩定,時有坍塌的情形,交通功能極為有限,且此路修築後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,加上首尾間遠,駐防兵勇維護不易及瘴厲疫病等問題,於完工後不及一年半清朝即移紮駐營,任其廢棄。
1881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,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,但後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日中伏,所帶官兵死傷逾半,在劉銘傳大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,但實際上清代末年在東澳以南之路段可謂荒廢。
開路致富:陳輝煌

大濁水是今日的和平,過了舊稱大濁水溪的和平溪,就是太魯閣族的領域了,當年羅大春任用宜蘭地方土勇陳輝煌的開路部隊,正是由此上岸。
陳輝煌原籍漳州,因為開墾現今宜蘭三星鄉的叭里沙地區而發跡,並一路在清朝末年、日治初期,隨著時勢而累積了巨大的財富,成為宜蘭的富商巨賈。在羅大春採用分段開闢蘇花古道的策略中,陳輝煌被要求負責大濁水到清水段,陳輝煌一行人在登岸的當晚,便遭到太魯閣族的攻擊,而這也是築路人在崇山峻嶺間艱苦地摸索前進時,內心最大的恐懼。由於兵分多路,也因為善用像陳輝煌等熟悉在地事務的土勇,不到一年的光景,官軍到達了花蓮並繼續往南推進到水尾,也就是今日的瑞穗。
而擅於算計的羅大春也與陳輝煌議定築路費用,以需不需要攀爬為基準,區分為山路及平路,並以丈計算,於是從蘇澳到花蓮新城的蘇花古道,距離也就確定。
清軍駐紮的營盤地遺址
酒保崎路
蘇花古道.大南澳越嶺段總長約有四公里,北端位於烏石鼻戰備道路約3.2公里處,南端則在南澳朝陽社區內的天后宮。本地人稱這條古道為「酒保崎路」,因為當時居民若是需要購買酒、日用品,皆需依循古道前往蘇澳購買,而有此稱呼。古道為南北走向,地勢北高南低,海拔相差約有七百公尺,因此由北往南行走較為輕鬆,若是來回步行需花費五個小時。